重慶力帆今年沖超成功的畫面還在眼前,但這支球隊已不得不面臨解散的命運。CFP供圖
“12月31日才是中超俱樂部遞交准入材料的截止日期,目前沒有看到任何關於重慶力帆退出明年中超聯賽的公文,所以我們並不清楚重慶方面的問題。”中國足協相關工作人員今天下午告訴記者,“由於不確定因素很多,所以那些推測都沒有根據,至於球迷討論力帆退出后,是由中超降級球隊還是中甲第三名球隊遞補,都是不切實際的猜測。”
盡管“重慶力帆退出中超聯賽”尚未成為現實,但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下定決心離開中超甚至中甲,這就意味著無論重慶足球能否找到新東家從而在中超版圖佔據一席之地,支撐了重慶足球15年之久的力帆集團,已經准備在突如其來的足球熱潮中“急流勇退”了。
今晚,重慶力帆足球俱樂部總經理孫黎罡沒有如約出現在中國足協的香河基地,而他是周日“2014賽季中超中甲總結會”會議日程上的中甲俱樂部發言代表,在此敏感時刻,力帆俱樂部隻有一位總經理助理今晚來香河報到。“俱樂部轉讓事宜目前沒有定論”,孫黎罡告訴記者。
退出足球等於“甩包袱”
據記者了解,本周力帆集團和力帆俱樂部先后兩份尋求轉讓足球俱樂部的公文已經上交市政府,原因也不復雜:集團預計,新賽季的投資難以支撐球隊征戰中超的過高需求,而集團多位股東也難以就增大投入達成共識。
多年來歷經挫折的重慶球迷在得知此消息后,多表示“心疼但是理解”,“作為一家私營企業,力帆確實做了他們能做到的,但私企的投入很難和國企抗衡”,一位今天下午前往洋河基地觀看球隊訓練的球迷給記者留言,球迷在俱樂部門口挂出幾條橫幅,其中“重慶人民不會忘記你們”的橫幅,足以表達球迷的悲哀與無奈,“最好的結果是由重慶的企業收購俱樂部,新賽季接著打中超﹔最壞的結果是球隊解散,重慶沒有職業聯賽球隊了,不管出現哪種結果,我們都會傷心。”
上賽季,重慶力帆在中甲聯賽中一路高歌猛進,提前半個月鎖定沖超名額。官方消息稱,為了實現沖超目標,力帆集團下屬控股公司賽季總投入達到7000萬元,在中甲聯賽中排名第一。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耗費俱樂部巨大心血拼來的中超指標,在兩個月后卻有可能要作廢!有知情人向記者反映,足球並非力帆集團的主業,況且對日后中超保級的投入,新賽季要漲到兩億元左右,絕大多數私營企業壓力巨大。因此,就連經營足球15年之久的力帆集團也“體力不支”,“絕不是想以足球為資本向政府要政策,是真堅持不下去,想甩掉這個包袱。做出這個決定,尹總比球迷痛苦多了,但那也是一種解脫”。
15年的血淚史
重慶足球的“力帆時代”可以追溯到2000年年底,前重慶前衛寰島紅岩足球俱樂部被力帆集團收購,15年間,這支曾經名噪一時的西南地區球隊並無耀眼戰績,反而在諸多賽季成為“反面典型”——2003賽季本指望“輸球保級”,但上海國際的反常比賽讓重慶足球首次嘗到降級的苦果﹔2004賽季力帆借殼雲南紅塔繼續征戰中超,隻靠著足協“取消升降級”的奇葩政策在中超?混﹔2006賽季中超聯賽重新恢復升降級制度,力帆立刻以賽季16分的歷史最低分降入中甲。難怪老球迷對於如今力帆退出表示“焉知非福”,不算最近4年在中甲的起伏,重慶力帆“7年內4度降級”的經歷早已成為中超聯賽著名“血淚史”之一。
“到目前為止,俱樂部沒有和主教練王寶山續約,引援工作也完全沒有展開。據我所知,在上賽季沖超的后半段,集團高層已經在和相關企業談轉讓,但都沒有談攏,並不完全是錢的因素,因為力帆轉讓的價格並不高,也就1個多億。”知情人告訴記者,“力帆希望接手的企業能把球隊留在重慶,所以不願意考慮球隊外遷的事,足協托管一年的辦法也想過,但不現實,會產生很多問題。”
力帆退意已決,重慶足球前途未卜,類似的場景在中國足壇並不罕見,中甲俱樂部更是“流水的營盤鐵打的兵”,究其原因卻很難歸結為“被市場自然淘汰”——更何況,自1994年足球“職業化改革”至今20年,“職業化足球市場”的概念還沒有真正確立。
“比如,現在中超公司拉來那麼多贊助,很多俱樂部還不滿意,就是因為中超公司的最主要職能,絕不是簡單地給聯賽拉贊助,有這麼好的中超聯賽資源,拉贊助並不困難。中超公司最主要的職能,應該是維護聯賽的平衡,給俱樂部創造一個可以自己造血的經營模式,就像力帆這樣,私營企業光投入,不掙錢,早晚玩不動了,到中超聯賽變成國企聯賽的時候,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一位北方俱樂部高管告訴記者,“而且,現在中超公司一年收入4.4個億,跟以前比確實相當不錯了,但還遠遠不夠,每家俱樂部賽季分紅隻有1000多萬元,真不算多。所謂足球市場,基本上還是一個缺乏規矩的市場。”
“官辦足球市場”仍然本末倒置
中超聯賽股份公司2005年年底經國家體育總局批准后成立,隨后接手中超聯賽一切事務,依照公司章程,16家中超俱樂部各佔4%股份(降級者退股,升級者補入),其余36%的股份由中國足協佔有。曾有多位法律界專家質疑中國足協的股份比例,並直言“中國足協不該在中超公司佔有股份,或者隻應該佔象征性的1%股份”,但受各種外部因素所限,與國家體育總局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合二為一的中國足協,根本無法擺脫行政形象,“民間社團”4個字更是無從談起——前任足管中心主任韋迪曾提出“徹底管辦分離”的設想,但推行起來難度之大,最后連韋迪本人都被推出了足球圈。因此,中超公司對轉會糾紛、欠薪事件等中國足球諸多疑難雜症並無切身之痛,“市場自行解決”更是“不干預”的最佳借口。
但市場之根本,首先在於中超公司大股東中國足協努力創造良好競賽環境,幫助俱樂部謀取經濟利益,例如比賽轉播權的販賣與分配——歐洲成熟聯賽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來源是電視轉播權收益,這在中國足球業內幾乎屬於空白,有俱樂部甚至需要向電視台付費求取轉播時段。
今年11月,國內一家網站經中國足協授權發布《中超聯賽商業價值報告》,報告顯示,16家中超俱樂部有廣州恆大、貴州人和、上海上港、上海申鑫、廣州富力等5家俱樂部在2014賽季實現盈利,但由於中超俱樂部財務報表並不公開,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盈利”的水分極大,更像是自我安慰——俱樂部運營人力成本、投入青訓之基礎建設成本,遠非冠名贊助、門票銷售和特許商品銷售收入所能抵消的。
“是時候把足球的管理權和經營權還給投資人了,過去十幾年足球發展速度緩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實際上是足球沒有被真正放進市場裡。”前廣州太陽神總經理、現粵超CEO劉孝五告訴記者,“如果行政部門牢牢握著聯賽的管理權和經營權不放,這個聯賽的前景會很狹窄,隻有讓投資人自己管理聯賽,這個聯賽才會有出路。這不是我的創造,歐洲成熟的聯賽都是這麼運行的,是俱樂部們當家做主聘請專業公司來做賽事運營商的。”
(記者 郭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