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南京青奥会女子手球半决赛在江宁体育中心体育馆进行。观众席上有不少带着小孩来看比赛的家长,记者与一对父子的对话耐人寻味。
这对父子是专程从鼓楼区赶到数十公里外的江宁来看手球比赛的。父亲刘洪涛,是一位机关干部;儿子刘浩天,暑假过后上四年级。刘浩天喜欢踢足球,知道有手球这项运动后,也想看看手球是怎么玩的,青奥会正好给了他进一步了解手球的机会。一看到打进球,刘浩天敲着手中的充气棒,高兴地喊着“漂亮!”他对记者说:“足球不许用手碰球,手球却不能用脚踢,很有趣,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玩一下。”
与儿子的兴高采烈不同,刘洪涛对儿子的体育兴趣爱好却很矛盾。刘洪涛带孩子来看比赛,最重要的是让他亲身感受一下比赛的氛围,在家门口看青奥会,能让小孩增长见识。但一提到小孩踢足球,刘洪涛就很头疼。“踢足球很容易受伤,现在他还小,踢球时对抗不激烈,以后上中学了,踢起来就危险多了,万一受伤了怎么办?即使自己没受伤,踢伤了别人,对方家长还不找上门来!”除了怕受伤外,刘洪涛还有另一个担心:“马上就上四年级了,老想着踢足球,肯定会影响功课。课外大家都在补课,你在踢足球,能跟得上学习吗?”刘洪涛说,“我也知道体育锻炼对孩子有好处,但大环境就这样,我也不敢放手让孩子去踢球啊!”
在这次青奥会上,记者不止一次遇到过类似情况。在23日晚上的现代五项女子组比赛中,不少运动员冲过终点就倒下了,是志愿者扶着她们走下场的。当时,记者就听到一位观众说,“父母怎么忍心让十几岁的孩子去练这么艰苦的运动”。显然,这位观众不知道,现代五项是“万能者”的运动,是被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称为“真正男子汉的运动”,欧美许多国家的普通人都以能完成现代五项比赛为荣。
而在青奥会橄榄球赛场,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南京也有30所小学开了触式橄榄球课,观众席上的不少小球迷都来自这些学校,他们不仅看得懂比赛,不少孩子也喜欢上了橄榄球。但坐在一边的家长却冷眼旁观,天正小学一位四年级学生家长就向记者坦言,现在玩玩可以,上了初中不可能再让小孩玩了。其实,2012年,南京开始在学校推广触式橄榄球课时,就遭遇了不少家长的强烈反对。
既想让孩子接受体育的熏陶,又不敢放手让孩子去玩,这是许多中国家长的“心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几天前在南京体育学院演讲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近几年,每当中国三大球在国际比赛中惨败一次,人们都把主要原因归结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脱节;而学生体质连续二十几年下降,也被归因于学校体育开展不得力。然而,当体育真正要进校园时,却遭遇不少学校、家长的抵制,怎样才能解开这个症结?南京青奥会能给我们答案吗?
在青奥会的采访中,许多外国运动员让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另一面。加拿大铁人三项女子选手埃米莉在比赛中摔伤了,她的父母并没有大惊小怪,而是平静地安慰她鼓励她;英国现代五项女子选手萨默斯的6位亲人朋友专程从英国来南京为她加油,并不冲着金牌,而是希望她好好享受比赛。巴赫和青年运动员交流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享受运动”。
与这些欧美国家选手享受比赛、注重体验不同,虽然青奥会不设奖牌榜,但中国很多选手就是冲着金牌来的,中国选手的摘金揽银也一样成媒体追逐的焦点,青奥会除了给我们留下金牌奖牌外,还该给我们留下些什么呢?青奥会是世界青年体育与教育的盛会,南京青奥会帮我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青年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窗户。淡化金牌奖牌,让体育回归教育,这应是国际奥委会创设青奥会的初衷,或许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宗旨,才能让青奥会留给我们更多精神财富。(林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