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柔道选手杨俊霞。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摄
▲中国举重选手田源在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马 平摄
吴景彪
仁川亚运会各项目开赛以来,与中国射击女队赛场接连“强取豪夺”金牌的热闹相比,中国在柔道、举重和武术等一些项目上的表现颇显几分落寞。
柔道举重武术“爆出冷门”
在女子举重48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田源饱受腰部伤势和膝盖伤势困扰,最终抓举81公斤、挺举3次均告失败造成没有成绩,这是中国代表队自1990年亚运会设立该项目以来第一次失手,未能实现6连冠。最终,哈萨克斯坦小将耶里斯耶娃以抓举88公斤、挺举106公斤、总成绩194公斤从中国队“口中拔牙”,抢去一金。在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吴景彪获得铜牌,而朝鲜选手金润哲不仅夺冠,且接连打破亚洲纪录和世界纪录。
在柔道项目中,角逐女子48公斤级最有实力的中国选手吴树根在加时赛不敌哈萨克斯坦选手,止步第二轮。此外,中国选手也无缘男子柔道60公斤级和66公斤级奖牌。
在武术项目上,中国选手魏红在南拳南刀比赛中发挥失常,丧失大幅领先优势,金牌被马来西亚戴巧玄摘走。
超越“金牌崇拜”路途漫漫
这种“反常”情况让有些国内媒体禁不住焦躁不安起来,报道评论时频频用某位中国队员“只获得铜牌”,或者某个项目“颗粒无收”等字眼。 竞技体育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往往交织在一起,人们很容易产生发自内心的奖牌情结特别是金牌情结。因此,上述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此焦躁不安却大可不必。因为高水平国际大赛上,选手出现失误是正常现象;而且体育板图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运动员也都有新老更替的时候。此外,因为体育文化传统的差异,有些项目上的实力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发力追赶上的。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真正超越“金牌至上主义”,远离“金牌崇拜”,使体育回归。这当然不是说不在乎金牌,而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按照体育自身的规律,本着以身体健康为本的原则,去积极践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媒体和选手都应转变观念
在此过程中,媒体应该努力改变“唯金牌是举”的报道倾向。在采访亚运赛事的过程中,我对此感受颇深。在桃源体育馆柔道赛场,比赛失利的吴树根经过混合采访区时,鼻子还渗着血,在那里迎接她的只有一两个中国记者,其余记者见其和队友夺金无望,早已离开。而如孙杨参加的夺金热门的项目,各类媒体蜂拥而至,挤爆媒体区。我们能否给予那些弱势项目和队员一定程度的关注,记录下他们的发展和奋斗历程呢?
我们的运动员应该努力,尽力改变只有金牌才是成功的倾向。对于运动员来说,金牌当然是一种成功,但银牌、铜牌同样也是成功的标志。
这样一幕让我印象深刻:亚运会柔道男子66公斤级决赛中,蒙古选手达瓦多吉夺冠后,一个失利的选手冲过来与他紧紧相拥,两人一起欢呼,现场一片沸腾、掌声四起。不自怜、为卿狂!这是一种我们追求的境界。
(本报仁川9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