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国足协2015赛季将对中超、中甲俱乐部进行“瘦身”,中超一线队注册球员将由2014赛季的35人(国内球员30人,外援5人)降至30人(国内球员25人,外援5人),中甲一线队注册球员由2014赛季的33人(国内球员30人,外援3人)降至28人(国内球员25人,外援3人)。执照新规,中超、中甲将有超过百名球员在联赛“瘦身”中被裁员。
通过强化球员流动,改善各级联赛生态,足协“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但想下好“这盘棋”,不可不顾及裁员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一线队“缩编”,确实能够规避部分球员无球可踢的状况,也有利于加速富余人才在球员市场上的流动。目前,国内各级别联赛“金字塔”模式有待中甲、中乙等低级别联赛逐步扩军和补强。中超、中甲俱乐部精简出的球员,理论上可为次一级联赛所用。
但联赛“瘦身”也有导致“滚雪球”式球员失业的可能。如果次一级联赛不能“消化”被裁球员,在各级预备队注册人数不变的前提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球员和边缘球员淡出联赛需要另谋出路。而联赛的小容量、前景的不明朗,也将对职业足球的青少年梯队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从中国足球的整体生态来看,业余联赛对退役职业球员的吸纳力度随着近些年民间足球的发展在逐步加强,武汉宏兴、苏州锦富等业余球界“豪门”阵中均有退役球员的身影,但无论是职业联赛还是业余联赛,在现阶段都还存在容量有限的问题。
对此,校园体育能否形成补充?日前,在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期间,足协与会人员就曾表示,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足球教练,这将为职业球员创造就业机会”。此言非虚,在会议上,教育部门提出在2015年初步培训6000名校园足球师资。这个数字并不算大,相比教育部门此前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足球定点校2万所、足球人才2000万人”,师资仍将在很长时间里是该计划实现的短板。基于此,若能打通从职业联赛到校园体育的再就业渠道,将是双赢的结果。
由此看来,联赛“瘦身”也是职业足球成熟发展的结果,若能因势利导,用以理顺从职业联赛到业余足球、校园体育的交流渠道,则其辐射效应将不止于小环境,更有利于中国足球的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