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滾動

選材面窄成“死結” 回歸教育是根本—中國籃球根系培養述評【2】

李博聞 徐濟成 汪偉 李放

2013年09月09日17:26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選材面窄成“死結” 回歸教育是根本—中國籃球根系培養述評

  八歲的“芽子”都有人開始預定了

  好苗記者李博聞 徐濟成 汪偉 李放選不來的同時,基層優秀教練、裁判人才也十分稀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張大維曾去澳大利亞工作,任當地教練委員會委員。他表示,澳大利亞的基層教練水平和裁判水平普遍高於我國,因此青少年籃球訓練和競賽水平以及參訓人數都高於我國。

  張大維的觀點得到了徐長鎖和很多基層教練的認同。徐指導告訴記者,現在他們隊中的技術教練來自塞爾維亞。僅以裁判為例:“塞爾維亞的小學聯賽裁判都是國際級,在孩子們小的時候用一些高水平的裁判吹比賽,這對於他們的技戰術動作的規范大有好處,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正好弄反了。”

  與山東、江蘇和遼寧這樣的籃球人才大省相比,解放軍隊現在處境更讓人揪心。張斌曾是“亞洲最佳中鋒”、原中國男籃主帥,現為解放軍隊U18男籃教練組成員。

  已潛心青訓四年的張斌告訴記者,以前解放軍隊有八大軍區和各兵種體工隊等16支部隊球隊輸送人才,造就了解放軍隊全運籃球“七冠王”的神話。但現在這條人才輸送通道不復存在。解放軍也沒有自己的體校,隻能“厚著臉皮”從地方體育局要人,而1999-2000年(出生)的這批苗子都是各地強力保護的對象,因此部隊招不到人才的情況十分嚴峻。舉一個例子,現在解放軍隊U18男籃的主力控衛張帆等隊員,就是費盡周折從江蘇“求”過來的,而當年在江蘇隊,張帆隻能打三隊球員的替補。

  和解放軍隊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南方經濟發達省份,體育局和職業俱樂部聯合到南方“買”人,第一目標就是前國手和專業隊員,南方很多青年隊從隊員到教練都來自北方,目前2005年出生,也就是八歲的“芽子”都有人開始預定了。

  生活改善選擇增多

  年近七旬的解放軍女籃U18教練吳忻水曾任八一男籃隊長,是中國男籃上世紀七十年代沖出亞洲的功臣后衛。1979年,35歲的吳忻水與來訪的NBA冠軍華盛頓子彈隊后衛波特對抗了整整40分鐘不落下風。吳老幾乎見証了新中國籃球的興衰起伏。

  “現在的孩子(身體)條件比過去強多了,但基本功不扎實,為什麼受傷多,多是訓練不系統造成的,”吳忻水說。

  吳忻水分析,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選擇也很多,孩子們不像過去老一輩球員多是為生計和籃球理想而練球,更多是因為好玩和興趣參加訓練。所以有天賦的孩子很多不願繼續留在相對艱苦和枯燥的專業隊,而是選擇去上大學。尤其是女孩,打球時間本來就短,到了二十五六歲就考慮轉行和結婚成家的事了。

  吃苦能力差也是現在很多孩子的共性,而且害怕受傷對自己未來生活產生影響。吳忻水說,“我以前帶過的小孩就親口對我說過,‘吳老,我們憑啥留在專業隊裡玩兒命練啊,弄得老了跟您一樣滿身傷病?’”

  一些教練還反映,不僅孩子和家長不願意練球,就是教練也不願意帶青年隊。因為青少年隊教練干的都是苦工、慢活兒,操心無數,付出巨大,但是收入和CBA職業聯賽的一線球隊教練相比連零頭都不到。球員們的收入也非常微薄,“每個月能有兩三千就算好的了。”

  國際調查機構數據表明,中國有97%的12歲到18歲孩子喜歡打籃球和看籃球籃球是中國中小學和大學開展與參與最廣泛的項目,籃球用品也是銷量最高的體育產品,NBACBA電視轉播也是電視台收視率名列前茅的項目,熱門比賽轉播甚至超過三億觀眾。

  但是,目前全國真正能夠參加專業訓練並支撐國家隊未來戰績的孩子們也就是300多人馬,兩個加強連的兵力。這次來參加全運會首次設立的U18比賽的八支男、女隊,坐在場邊穿運動服的,各自隻有94名隊員。

  這就是中國籃球根系的現狀。

 
(責編:實習生 陳蔚、楊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