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9月9日體育專電 全運會男女籃青年組(U18)比賽日前全部結束。作為加大后備人才培養新設的組別,國家體育總局籃管中心副主任胡加時表示,從國家隊選材角度講,U18的競賽杠杆初顯成效,能從比賽中發現一些好苗子。而一些基層教練們則認為,“選材面窄”和“孩子們未來的出路”,成為困擾發展的“死結”。
全國U18隊員就300來人
業內人士認為,現在的青少年球員,身高和運動能力比過去提高了很多,但選材面卻變窄了。據記者了解,目前全國能夠正常在訓並水平相當的U18青年隊員加起來也就300來人,這就是中國男籃未來5到10年的全部家底兒。U18的政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籃球“有才選不來”的尷尬現實。
本屆全運會女籃U18冠軍山東隊的主帥安廣廷表示,山東籃球基礎不錯,但現在選不到好苗子的現實著實令人擔憂。“全省有十五六個左右的體校向上輸送人才,男籃每個地方都有,女籃要差些。每個體校真正的好苗子平均下來也就一兩個。”
記者在女籃U18賽場邊曾碰到上海隊主教練張大維。在上世紀70年代,張大維是國家男籃隊長和中鋒,是1974年德黑蘭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的旗手,曾擔任中國女籃主教練,長期從事青少年籃球培訓。聊起當今中國籃球的人才基礎,已經67歲的張指導言語中流露出許多無奈。
據張大維介紹,現在上海第三梯隊(1999年到2000年出生)的孩子加起來四五十人左右。好苗子“選不出、留不住”已不單純是籃球的問題,這是一個具有連帶關系的整個中國體育的社會問題。文化學習和素質教育不加速推進,相關的社會福利、運動員保障不跟上,喊了很多年的“體教結合”將是一紙空談。
選材面窄的問題在山東同樣出現,前國手、現山東男籃U18主教練徐長鎖表示,“青少年訓練最少5-6年才能出一個像樣的人才。現在全省15個體校,1999-2000年(出生)的好苗子也就60多人。男籃的情況比女籃相對好點兒,但后衛人才仍是緊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