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滾動

選材面窄成“死結” 回歸教育是根本—中國籃球根系培養述評【3】

李博聞 徐濟成 汪偉 李放

2013年09月09日17:26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選材面窄成“死結” 回歸教育是根本—中國籃球根系培養述評

  當前,對於大批10歲到18歲有籃球天賦和理想的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而言,“讀書、打球兩不誤”是起碼的入行要求。

  而傳統的以青少年體校為主的青訓體系,弊端明顯:脫離家庭、脫離學校、脫離社會,缺乏足夠的文化學習和退役就業保障,如今很自然地會被許多孩子和家長所擯棄,一些有天賦、有條件或者有經濟能力的孩子,開始選擇去美國、歐洲甚至日本韓國去讀書、打球。

  青訓改革三種建議

  青訓體系改革刻不容緩。業內人士的建議主要有三類:

  首先要把“讀書、打球兩不誤”作為解開“死結”突破口,要符合孩子和家長的意願和價值取向,“把籃球隊建到校園裡,把訓練課開在孩子們中間”,這是根本出路。

  已經初具規模的CUBA大學生聯賽和體育局專業隊之間的主要矛盾,在人才培養理念和規律上:高校希望把渠道統一,按照教育規律辦事,讓孩子先上學打CUBA並接受正規教育,將真正的天才經過選秀進入職業隊,這也是大多數家長和孩子的夢想和訴求。

  而體育局往往希望球員先練專業,練出來的打職業比賽和全運會,練不出來的去上學,上學是種補償和福利。

  一些教練建議,應加大對體育和教育兩大系統的整合協調,在招生政策、課程安排、設施保障等方面進行調整,這相當於“封山育林”和行業重建,要承受短期內國際比賽成績下滑的代價,至少需要四到八年的周期。但這是建設體育強國必須經歷的變革和陣痛。

  第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留下的體校和體工隊青訓系統上堅守,把現有的苗子像採野山參一樣集中起來,成立“花房實驗室”一樣的國家U15、17、19和21四個年齡段梯隊,集中最好的教練常年集訓,多打比賽。

  這是北京奧運會前后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採用的最現實的辦法。這種手工“紅木作坊式”的模式主要靠天吃飯,有姚明王治郅那樣的“金絲楠木”一根夠吃好幾年﹔有幾棵野山參也能稱霸亞洲。

  但最大的問題是青黃不接,難免馬尼拉男籃亞錦賽那樣的慘敗不時上演。而且最讓人擔心的是,為了各級的比賽成績,球員年齡真實性的問題如何保障?誰來監督?很多在小年齡段打球的“好苗子”,打完一屆比賽或者上了職業隊后就才華不再,令人深思。

 
(責編:實習生 陳蔚、楊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