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條腿走路,各顯神通。
首先把能送出去送出去,利用歐美的先進訓練和教學條件培養自己的人才,並確保足夠的吸引力讓大部分苗子能學成歸來﹔其次把能集中的集中起來,提高“國家隊U系列實驗室成材率”﹔第三充分利用大學籃球聯賽、中小學籃球聯賽的平台和社會籃球培訓機構力量,比如培養出“大魔王”周琦的阜新籃球學校,多下基層,主動溝通,大力扶持。
為調動地方體育局的積極性,可以充分利用全運會金牌杠杆,保留成年組,並在U18基礎上再增加U22比賽,使隊員能打兩屆以上全運會,金牌都按3塊兒算!
三種建議各有利弊
首先,“封山育林”可以最終得到楠木、山參和大森林中的一切,讓籃球人層出不窮。就像美國大學體育聯盟NCAA,每年主辦的各項目聯賽有86種,大學提供的人才可以支撐全美橄欖球、棒球、籃球和冰球四大聯賽所有的人才需求。但這需要在體制上動大手術。
第二,長期集訓的“U型實驗室”可以集中現有之才,以中國孩子的籃球天賦和過去四十年的經驗,隻要主教練不出問題,亞洲第一是不成問題的。但屬於“老師直接替孩子做作業”,無法真正調動地方體育局的熱情和投入,基礎還是無法做大,“救得了急但救不了窮”。
第三,“各顯神通”的方法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出現,但是“九龍治水”也一定會引起多種利益紛爭,使中國籃球人才資源進一步被瓜分和爭奪,難以形成真正的合力和共同利益。
回歸教育是根本
不管用什麼樣的辦法,發展中國籃球青少年培訓事業的當務之急,都有三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第一,統一的訓練和競賽平台與標准﹔第二,大幅度提高基層教練員的工資待遇和訓練水平﹔第三,保障成不了職業球員的孩子們不低於一線城市社會平均標准的教育和就業水平。
著眼改革,青訓體系回歸教育是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