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娜因傷退役的消息,看到她在退役發布會上煽情落淚,不禁再次提起運動員傷病問題。這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傷病,已成為中國運動員運動生涯削減的最大殺手。
每每與一些國內的教練和運動員聊起傷病話題,他們大部分的反應都是運動員受傷不可避免,就看運氣,是命。然而這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嗎?
李娜32歲退役,右膝蓋和左腳踝傷病是最大原因﹔姚明31歲退役,腳趾手指大小傷不斷,但導致他退出的關鍵傷病是左腳應力性骨折。現在31歲的劉翔雖然還沒有退役,但從北京和倫敦奧運會兩次因腳傷退賽可以看出,傷病是制約他再創輝煌的主因。
上述三人幾乎是過去10年中國體壇最有國際影響力的人物,卻全部在30歲左右飽受傷病困擾。而一些耳熟能詳的國際球星,像邁克爾·喬丹、費德勒、當年的喬伊娜,從事著同樣或者類似的項目,卻能堅持到35甚至近40歲。發達國家運動員普遍“運動長壽”不是偶然,這與其社會的醫療制度以及運動醫療的理念息息相關。
記者曾經在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時與前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醫院副院長聶士民同屋,多次探討運動員傷病的問題。那次大冬會去了4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優秀的運動醫學專家,這些在各地都是負責各級領導醫療的專家在大冬會上就像按摩師一樣。聶老當時就說,到了國家級運動隊,運動員的傷病治療條件是非常好的,在國際上中國也絕不落后。中國不缺高端的醫療隊伍,缺少的是基層醫療措施和經費,這才是國內運動員常受傷病困擾的主因。
在姚明退役前一次普通聊天,記者和他說到他的傷。很多人在說到姚明傷病的時候可能都是從2005年那次大腳趾手術開始,但姚明說,他個人覺得他的傷從1999年之前就落下了。那時候他有一次腳受傷,當時隊醫覺得問題不大。但很多年后他來到美國,那裡的醫生一下就看出他的腳傷是老傷,說如果他第一次受傷時就手術的話,現在就不會留下后遺症。姚明后來不斷的傷勢加重,有可能都是最早的那次受傷引起的。
姚明不是醫生,他也只是推測,但中國運動隊基層醫療水平的極度落后是不爭的事實。姚明手術時,北醫三院和全國最知名的運動醫學專家聯合會診﹔劉翔手術時,國內外專家齊動員,甚至手術之后還要找國外專家來審核。而基層運動員就是一普通人,早上3點鐘去醫院排隊都不見得能挂上專家號,更別提如此雄厚的醫療團隊的支持。
而更加要命的是治療經費。以前運動員受傷治療都是各地方體育局負責,他們那點經費全都用在成名運動員身上,一個剛剛起步的運動員是絕對不會得到經費照顧的。即便現在國家醫療制度改革了,但各地方運動隊的醫療狀況並沒有太大改善。記者與多個運動醫學專家討論時都得到統一的回答——運動員的傷病必須早治,拖隻會讓傷勢加重。然而,這還只是夢。
一些發達國家的運動員之所以沒有類似的擔憂,就是因為他們的社會醫療制度更加完善。以美國為例,美國小孩一出生就有自己的主治醫師,看病幾乎不要錢,如果出現重大傷患,立刻就會得到大醫院好醫師的治療。那份讓人望而生畏的賬單不需要個人或運動隊出,都是國家負擔。因此有病就治是很簡單的事情,不像我們還要打著“輕傷不下火線”的旗號掩飾囊中羞澀。
在發達國家,因傷退役也許真的是比較偶然的事情,但在中國,這已經是必然。越是高水平的運動明星,越意味著他們的付出更多,在同樣的醫療保護傘下他們的缺失就更多,傷痛也就更嚴重。
李娜退役看似突然,實則必然,她隻不過走了一條大部分中國運動員走過的老路。中國缺少國際體育明星,少量的國際明星也都運動生命極其短暫,這是因為他們從起步時就比同齡的國外運動員少了一份保護。他們隻能用更大的毅力、更堅韌的拼搏,來博取一片短暫屬於自己的天空,再以一種充滿遺憾和悲情的方式落幕。當他們拖著五勞七傷的身體離開自己心愛的賽場時才發現,原來他們的命運早在起步前就被注定。(新華社仁川9月22日體育專電 記者 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