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仁川9月28日體育專電(新華社記者李麗、李錚)中國足球讓人喪失的榮譽感,沒有能夠在中國籃球身上找到。
國奧又演“泰囧”,男籃歷史新低。以往還可以自詡和足球劃清界限的籃球,在仁川,隨足球一起墮落了。
回想2010年,公安部開啟足球“掃賭打黑”風暴大幕。而當其時,籃球外有廣州亞運會冠軍,內有聯賽大牌外援撐起的球市,似與足球形成鮮明對比。
成績能夠掩蓋很多問題,盡管當時國家隊實力已一瀉千裡,聯賽也並非馬布裡等NBA大腕加盟渲染的歌舞升平。而如今假象破滅,也該是反思之機。
籃球像足球的一面鏡子。幾乎所有足球的問題,在籃球身上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影子:管理中心和協會的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聯賽、俱樂部與國家隊的協調機制,走向市場后嚴格監管的缺失,“唯成績論”的流毒,以及外教偶有成功但永遠的水土不服……還有籃球的“裁判爭議”,與足球的“黑哨”本質上又有多大的不同?
同樣的江湖,同樣的染缸。賽后宮魯鳴對媒體一席談,讓此前暗中流傳的球霸問題、紀律問題、出工不出力的問題浮出水面——與足球何其相似。
還有同樣不足的人口基數、人才梯隊。看球的人多,打球的人少,真正從事籃球的人更少。籃球進校園,與足球進校園,面臨同樣的障礙。
當然最本質的還是,籃球和足球本是同根生。或者有“北極星計劃”的微調,但籃球本質上和足球是同樣的體制機制,相似的管理者和管理模式,一樣的水土,一樣的養分,似乎不太可能一個大病纏身,一個百毒不侵。
從目前被曝光的情況看,也許籃球的問題沒有足球那麼嚴重。但是,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話可以形容中國足球,同樣警示中國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