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並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培育扶持,破除行業壁壘、掃清政策障礙。此次出台的相關政策含金量十足,迅即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對於全民健身,過去一般強調健身的意義和體育的意義,這一次《意見》特別強調了產業的意義。需要提醒的是,強調產業功能,並非削弱事業功能。
針對發展體育產業,《意見》明確了六方面的任務。創新體制機制、培育多元市場主體、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促進體育與旅游、豐富市場供給、營造健身氛圍,都要求政府刷新對體育的認知。而且這六方面的任務,講在體育,面向全局。拿“創新體制機制”來說,就涉及簡政放權等一系列內容。
既要產業大繁榮,也要事業大發展。全民健身屬於不斷發展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政府不斷創造條件。統計顯示,我國平均每10萬人的運動場地數量隻有65.8個,而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都在200個以上,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為1.2平方米。即便這些建起來的體育設施,也大多存在距離較遠、位置較偏、收費較高的問題。對於許多民眾來說,想要找一個離家近、設施全、收費低、開放時間長的公共空間,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公共投入的不足,制約了全民健身的熱情,影響了體育消費的增長,束縛了體育市場的培育,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社會資金的進入。而且,即便社會資金進入,也替代不了公共資金的作用,承擔不起體育事業的職能。
在全民健身上,政府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是合作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意見》提出,在城市社區建設15分鐘健身圈,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就指向了政府責任和公共投入。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表示,“對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還要繼續在政策方面進行突破和引導,推動各級政府拿出具體措施,履行體育公共服務的職能”。一個“體育公共服務”,更是道出了政府責任,以及需要配套的公共投入。
和文化一樣,體育也有產業和事業兩種功能。一定意義上講,“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不僅沒有削弱對政府的要求,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提醒我們,發展產業不要丟了事業,站在事業的肩上,體育產業走得更遠。(毛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