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體育專題>>2014年世乒賽(團體)

解放日報:中國乒乓亟待消除“審美疲勞”

記者 秦東穎

2014年05月06日08:40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乒乓亟待消除“審美疲勞”

  不管賽前中國隊和媒體如何營造 “奪冠的懸念”,東京世乒賽的結局還是沒有出乎任何人的意料。中國隊把乒乓運動一次次帶入更高境界,但也不可避免地讓球迷產生了“審美疲勞”。

  改規則非靈丹妙藥

  幾乎每屆世乒賽,大家都會關心國際乒聯有沒有新的規則出台。很多人指望新規則成為靈丹妙藥,既能遏制中國隊一家獨大,又能讓乒乓運動一夜之間世界流行。

  本屆世乒賽期間,國際乒聯“不負眾望”又推新政:從2015年開始,各隊參加世乒賽單項賽的單打運動員名額上限,從目前的7人縮減到5人,東道主可以選派6人﹔雙打項目的參賽人數上限,從3對選手減為2對選手,並允許雙打選手進行跨國組合。

  明年世乒賽將在蘇州舉行,這意味著中國隊能派出6名選手參賽。看起來,新政對中國隊的影響並不大。

  允許跨國配對,可能會減少中國隊雙打的金牌數,但這本來就是中國隊的提議。從去年巴黎世乒賽丟男雙和混雙金牌來看,中國隊更看重的還是奧運會和世乒賽團體賽。中國隊總教練劉國梁也表示,“通過跨國配對,希望能為其他協會提供更多的資源。其實不應該減少雙打名額,這樣中國選手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改規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隊,但對其他協會的影響也不小。比如從7月1日起,塑料球將取代賽璐珞材質的乒乓。此前,國家二隊已經試打新球。據業內人士介紹,中國選手憑借較強的實力,很快就能適應新球,而有些外國選手至今還沒見過新球。新加坡女隊主教練井浚泓告訴記者,“9月亞運會還是用舊球,所以對新球完全沒有了解過。”

  德國隊教練朱小勇認為,“減少參賽名額有些幫助,但改革步子還是不大。對外國選手來說,讓中國隊開放訓練才是最重要的,但這是無望的。”

  造明星不必是冠軍

  世界頂尖選手幾乎都參加了本屆世乒賽,但真正受到關注的明星幾乎沒有。從市場推廣的角度來說,乒乓項目的影響力不夠。時下,足球籃球網球是“主旋律”,它們搶佔了絕大部分的體育市場,擁有最廣泛的認知。

  乒乓要造出巨星確實不容易,然而,明星的引領作用又是不可忽視的。奧運冠軍王勵勤認為,可以把乒乓包裝成“高大上”,通過運動員的個人魅力來提升運動本身的吸引力,“這需要花心思,也要有專人的策劃。”

  國乒開啟第三次創業,劉國梁有意把張繼科打造為超級明星,希望他能夠成為中國乒壇的“李娜”或者“林丹”。世乒賽決賽,張繼科輸了球,可能有人會說:“這還怎麼打造成明星?”其實,很多球迷喜歡的是張繼科不羈的個性,而不是喜歡一台“贏球機器”。在國際乒聯年會上秀英文的張繼科,和站在冠軍領獎台上的張繼科,相比之下前者的魅力可能更大。

  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一直希望乒壇出現費德勒這樣的巨星,但還是需要踏踏實實做事。羽毛球同樣屬於“弱勢項目”,甚至屢屢傳出會被踢出奧運會,但中國的“超級丹”為這項運動注入了強大的魅力。除了競技成績,個性、著裝、曝光率等都是林丹提升魅力的重要手段。林丹的成功有自己努力和天賦的因素,也有背后團隊運作的功勞。 (本報東京5月5日專電)

(責編:張帆、楊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