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1日體育專電(記者李放、王昊飛、張澤偉)《敢死隊3》仍在熱映,在這個集結了全球一線動作明星的系列電影中,中國功夫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與此同時,仁川亞運會武術比賽已決出4金,連續“入奧”失利使得亞運會成為武術項目進行競技角逐的最高平台,但尷尬的是,即使在這個最高的平台上,比賽現場的觀眾依然寥寥無幾。
自上世紀70年代李小龍“打”入好萊塢開始,中國武術開始火遍全球,《敢死隊》這樣的動作片一旦推出也是備受追捧。然而一旦脫離銀幕,武術似乎慣性地備受冷落。這“一熱一冷”不禁讓人感慨,難道武術隻能“玩”在亞運嗎?
仁川亞運會武術比賽依然分為套路和散手兩個分項,套路比賽是以技擊動作為素材形成的整套練習形式,主要是體現武術的規律化和藝術化﹔散手又稱散打,為對抗賽,分為不同重量級別比賽,以運動員的拳法、腿法等技術項目評分。
“散手作為將傳統武術競技化的一種探索雖然取得初步成效,但與其類似的搏擊項目較多,其特點並不明顯﹔而套路項目則更類似於藝術體操,觀賞性大於對抗性。”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高小軍認為,跆拳道、柔道等項目成功的經驗之一是禮儀、規則、內涵的簡化,所以它們從亞運走入了奧運,而傳統武術體系龐雜,僅拳種就有129個,難以簡而概之。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李廷奎認為,由於傳統武術很難實現競賽化,譬如鷹爪功講究擊打咽喉,能瞬間致命,類似的拳種不適合比賽,而競技武術在國際上的認知、認同與傳統武術相去甚遠,這是導致武術比賽“雞肋化”而備受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遭受“冷待遇”,但作為起源於兩千年前的中國“國術”,武術的價值和意義卻依然重大。武術不僅是具有強烈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學科體系,而且融合了養生、哲學、陰陽、道德等諸多門類,目前全國參加武術健身的人口總數為7000多萬,段位武術習練者超過百萬,全球已有69個國家和地區的3409名海外人士獲得中國武術段位資格。
“動作電影和中國武術在全球受到追捧証明了武術的潛在市場的重要意義,單就武術而言,不僅代表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更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認為,體育文化是體育的重要組成,近年來中國一直過於注重體育實習,而忽視了如何提高體育文化的軟實力。“武術比賽應成為提升中國體育文化影響力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來,雖然不少地方為發展武術事業做出努力,“武林風”、“武林大會”等各式各樣的活動也層出不窮,但這些活動在常人看來,炒作大於實質,活動更似鬧劇。不得不承認當今武術陷入了極其尷尬的處境,一方面承載了太多的期望,另一方面卻始終難以找到合適的路徑。
“不管是否入奧,不管以何種形式,推廣和普及才是當今武術事業的關鍵所在。”解放軍武術套路運動員毛朝陽認為,為了比賽而設計一系列打分規則與傳統武術的核心是不相吻合的,推廣應相融合而非割裂開來。
“瑜伽並沒有比賽,但這並不妨礙其在全球范圍內的流行。”王忠武認為,拯救和推廣武術首先要將其塑造成能與美食、京劇、字畫等相提並論文化招牌,讓群眾能像練瑜伽一樣將武術當成一種日常娛樂和休閑的體育項目。“我們不能為了推廣武術而丟失了其最本質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