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體育專題>>2014仁川亞運會

新華社:“亞運消亡論”是否危言聳聽?

2014年09月26日15:14    來源:新華社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體壇熱點·亞運會)題:“亞運消亡論”是否危言聳聽?

新華社仁川9月26日體育專電 題:“亞運消亡論”是否危言聳聽?

巴西世界杯今夏席卷全球,球迷熬夜看球成為常態。如今,仁川亞運會開幕一周,有多少體育迷願意熬夜觀看?

世界杯、奧運會、NBA、網球大滿貫……亞運會就在這些世界大賽的夾縫中生存。在越南河內因財力不夠放棄下屆亞運會舉辦權后,隻有印度尼西亞願意接手,凸顯亞運會尷尬地位。甚至有人提出“亞運會走向消亡”的觀點。

“亞運消亡論”是否危言聳聽?未來何去何從?

未來:亞運會將壽終正寢?

多位韓流明星參與宣傳亞運,看著鑼鼓喧天,實際除游泳等東道主明星選手參賽的少數高需求場次外,多數比賽門可羅雀。據韓國媒體此前的調查,超八成韓國民眾對亞運會“漠不關心”。

北京奧林匹克俱樂部總經理王奇認為,亞運會受冷遇是全球職業體育發展的必然結果。“除了像奧運會、世界杯這樣無可替代的全球賽事外,區域性綜合賽事的市場前景都不樂觀。越來越多高水平的單項職業賽事在搶佔分類化的市場,”他說。

在王奇看來,中國對亞運會有獨特的情結,主要是中國重返國際體育大家庭后,是從亞運會開始再度邁向國際體育舞台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職業體育的發展,亞運會已成為雞肋。他大膽預測,亞運會“已接近壽終正寢”。

關鍵體育價值研究院院長張慶也說,亞運會誕生於特定歷史時期,如今時代背景和發展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其社會影響力不復當年。但他並不贊成亞運消亡論。“無論亞運會未來是否會以現在的形式和面目繼續存在,以體育促進亞洲的團結、友誼與進步的使命不會消亡,並將會以適應時代要求的某種形態得到體現,”他說。

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魏紀中則認為,觀眾只是一方面,但“亞洲各國和地區對參與亞運會熱情很高”,特別是非奧項目的引入和獎牌分散策略,調動起小國家和地區參與的積極性。

“錢”景:亞運亟需“金字招牌”

奧運會擁有可口可樂、歐米茄這樣的全球戰略合作伙伴,這種盛景在亞運會上難覓。仁川亞運會,除了裝備贊助商為來自中國的361之外,全部為韓國本土企業。

魏紀中認為,亞運會贊助商往往本土化,是因為跨國企業目標是世界性的,而亞運會只是區域性的運動會。亞運會的品牌價值肯定無法和奧運會比,這是兩個級別。

但招商難,讓承辦亞運會已由原來的“賠錢也願意”到如今的“賠錢就放棄”。專家認為,亞運會亟需尋找和構建獨特的品牌價值,打造“金字招牌”。

中國知名賽事運作專家劉清早認為,市場開發和品牌構建相輔相成。要構建品牌,亞奧理事會該制定一整套詳細計劃,不光是市場開發,還應包括文化傳播、青少年教育等多個方面,“把亞運會作為一個品牌來建設”。

魏紀中認為,與奧運會不同,亞運會把更多亞洲特色的非奧項目吸納進來。“讓更多的人有參與權利,就是亞運會的品牌價值。”這個觀點同張慶不謀而合,他說:亞運會的品牌價值就是展現多元文化的價值,以體育促進各國各民族交流的溝通價值。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也說,亞運會最獨特而不可替代的資源就是亞洲地域特色,失去這一特色,亞運會價值將減半。

改革:亞運會將改頭換面?

財政壓力讓仁川亞運會在項目設置上做出調整,砍去的6個項目皆為非奧項目,但28個奧運大項全部得以保留。

但鮑明曉認為,保留全部奧運項目沒有必要,更不能把東方特色項目全部刪減,隻有與奧運會有適度的區隔,亞運會才有差異點、關注度和協同力。

亞運會需要重新定位並超越體育范疇,則是專家給出的一種大膽假設。

張慶說,亞運會應是一個區域性的體育文化盛會。他給出的建議是“體育娛樂化”:融合文化交流的內容在裡面,並且突出亞洲特色,“甚至應考慮如何吸引亞洲民眾的參與,增強娛樂屬性”。

而在鮑明曉看來,亞運會不僅可增強文化和娛樂屬性,還可與旅游、會展、商貿相融合。他建議,在亞運會同時舉辦體育旅游節、商品展銷會、貿易洽談會、博覽會等活動,以賽辦節,以賽辦展、以賽辦會,吸引更多眼球。“總之,亞運會的改革不能就體育談體育,更不能就運動會談運動會。要有大格局、大視野、大胸懷,才能拓展全球影響力。”(完)(參與採寫記者蘇斌 李麗 高鵬 汪涌) 

(責編:楊磊、胡雪蓉)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