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34歲的北京馬拉鬆(下稱“北馬”)如期舉行。
依然是傳統的10月份第三個星期天開賽,依然是越來越火爆的報名場景,依然是積極面對不斷出現的各種挑戰。隻不過,沿途補給尚不充分、賽事服務仍有欠缺……相比於今年不期而遇的天氣挑戰,以往那些挑戰根本都不算什麼。
比賽要不要改期?能改期固然可以稱之為“順應民意”。但賽事改期的后果又有誰能夠承擔?畢竟是體量巨大的商業賽事,畢竟是影響深遠的傳統賽事,權衡賽事是否改期已經不僅僅取決於賽事組委會。有46%的參賽選手來自京外的說辭,的確不足以讓堅持賽事改期的人們心服口服。但賽事改期之后,誰又能保証短期內天氣就能改善?
今天的馬拉鬆賽事已經不是原來的馬拉鬆賽事,今天的“北馬”也已經遠不是原來的“北馬”。如果局限於辦賽品質的提升,尚屬一個馬拉鬆賽組委會的職責范圍。但遭遇類似天氣條件的影響,一個馬拉鬆組委會能做的也許只是賽前溫馨提示一下謹慎參賽、賽中強化一下補給服務和醫療保障、賽后研判一下賽事舉辦期間出現極端天氣狀況的概率以決定今后的賽事是否需要改期。
如今,國內馬拉鬆賽的城市辦賽熱情和愛好者的參賽熱情正在與日俱增。但這樣的辦賽和參賽熱情,改變的只是城市賽道的知名度和光潔度,對於越來越多的“跑馬”愛好者來說,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日常訓練道依然是難上加難。如果說一項傳統馬拉鬆賽事已經到了看老天臉色來決定什麼時候舉辦的時候,那麼改變這種尷尬局面的迫切性又豈是一個馬拉鬆組委會所能承擔得了的職責。
惟願10月的北京天空湛藍,惟願北京馬拉鬆蒸蒸日上。